[am730] 骨質疏鬆篩查 避免脆性骨折

2019-12-11

本港有接近四成65歲或以上人士患上骨質疏鬆,可能導致連環骨折影響活動能力,可是調查發現不少人對此症存在誤解。由醫護專業人員、非政府組織及社會企業組成的「骨質疏鬆基層醫療大聯盟」,正展開先導計劃,除教育公眾外,亦希望有關當局及早增撥資源,減少脆性骨折個案。

 

骨質疏鬆關注組今年3月作出香港女士對骨質疏鬆誤解的調查,該會主席黃敏兒表示,「在606名受訪女性中,逾三成人以為駝背才代表患有骨質疏鬆;46%不知道或以為糖尿病和類風濕關節炎藥物不會增加骨質疏鬆風險;甚至有近八成人以為服食鈣片和維他命D是確診後的正確處理方法。」可是以上全屬謬誤。


未必有明顯病徵
香港骨質疏鬆學會會長黃仕雄醫生指出,骨是有生命的,造骨細胞負責合成新的骨質,蝕骨細胞則會溶蝕舊的骨質;當年紀漸大,蝕骨細胞會比造骨細胞活躍,長遠就會形成骨質疏鬆,而且未必有明顯病徵,「當骨質疏鬆程度變得嚴重,容易引發脆性骨折,即在站立的高度或以下跌倒而引起的骨折;而駝背代表已出現腰椎骨折。」2018年本港有9,590個髖骨骨折個案,七成骨折患者失去不同程度的活動能力,而有17.3%患者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,比同齡人士的死亡率高出15.7個百分點。黃仕雄更預期2030年髖骨骨折個案將上升53%。


藥物治療提升骨質
提升骨骼健康,不少人會想起補充鈣及維他命D,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藥劑師指出,新西蘭一項研究顯示,停經後女性增加鈣質吸收,並不足以治療骨質疏鬆,「要補鈣及維他命D,應在20歲前及早開始,因骨骼正處於發展期;而骨質疏鬆患者需要配合藥物,提升造骨細胞的活躍程度,再增加吸收相關養分提供『材料』才有用。」另一方面,糖尿病藥、類風濕關節炎藥及胃藥或增加骨質疏鬆風險,需要服用有關藥物的人士應定期檢測骨質密度。


先導計劃簡易篩查
若患者到骨折始治療,會加重香港醫療負擔,每位髖骨骨折患者平均佔用緊急床位7天、康復床位20天,2017年相關治療成本估計約15億港元。港大醫學院藥理藥劑學系助理教授張正龍博士認為,通過教育、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,可減低脆性骨折率,「大聯盟於葵青區推出先導計劃,為50歲以上人士作簡單的自我篩查,只需知道年齡、體重及過去有否非意外導致骨折即可,準確度達八成。若發現屬高風險人士,將轉介作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(DXA)檢查,確診後即時作出治療,估計每年可以節省1.1億港元。」醫護行者註冊護士廖健恩補充,「先導計劃還會為普通科醫生作培訓,以及跟進患者情況,協助改善生活習慣、作運動建議等。另外會舉辦健康講座,歡迎公眾參與。」大聯盟期望市民踴躍參與,除及早確診外也可提供數據,繼而期望政府增撥資源,資助長者作DXA檢查,並將服務納入地區康健中心。

 

 

[文章及圖片轉載自am730 11/12/2019 連結]